【幸福食間】串連跨域與食育的美好空間
已更新:2021年9月15日

幸福食間
在前往幸福食間的路上,沿路就能看見滿山滿谷的鳳梨,這裡是屏東縣的高樹鄉,也是鳳梨的故鄉。抵達目的地後,映入眼簾的大片的鳳梨田與各式農作物,而旁邊的建築物,是這次參訪的實作單位「善導書院」,以及由非營利組織轉型而成立的社會企業-「幸福食間」。
從非營利組織到社會企業
善導書院是高樹當地的非營利組織,因為院長本身的弱勢背景加上受家暴經歷,決定提供偏鄉孩童一個陪伴以及教育的課後輔導場域,透過讓高樹偏鄉的孩子,以在地最基本的農務事業,幫助孩子在地扎根。而為了從更根本的地方改善偏鄉弱勢家庭的問題,善導書院成立幸福食間社會企業,將自然農法推廣至社區,並且積極讓書院的學童參與協助部分農務,以幫助學習一技之長,以及「手心向下」的道理,希望能夠教會這群孩童「如何釣魚」,讓他們奪回自己人生的主控權。
幸福食間的商業模式是和在地弱勢農民合作,並且提供弱勢家庭就業機會,生產鳳梨酥、果乾以及其他農產加工品,期待透過改善弱勢家庭的經濟,讓孩童不再因為經濟因素而缺乏應有的家庭陪伴以及照顧。而隨著組織的擴展,也期待能夠透過幸福食間,串聯並且推廣高樹當地的農業,帶動整體偏鄉發展,以逐漸改善偏鄉資源匱乏的問題。

轉型之後
在初期,幸福食間的確透過善導書院的影響力而順利建立了不少的知名度,但要從非營利組織轉型成社會企業並不僅僅是透過販賣商品營利這麼簡單,幸福食間瞭解這一點,因此在轉型的期間不斷透過參與講座、展覽會、計劃案、農會合作甚至是產學合作等方式,期望能夠翻轉這些原本弱勢的「資源使用者」成為創造者。
幸福食間成功創造了商業模式,也因為產生的社會影響力而受到了更多的關注,然而這些關注仍然有許多比重是出自消費者對社會以及善導書院的關懷,下階段的挑戰或許是,幸福食間的產品在卸下善導書院的慈善光環後,是否仍然同樣具有競爭力?如何透過更多的產品研發、包裝以及創造其他附加價值,並且增強品牌的銷售通路、數位行銷,將品牌打入更多並不認識善導書院的消費者面前,或許正是幸福食間能否真正脫離非營利組織包袱的關鍵。
撰稿人:蔡慶揚
文中圖片皆由幸福食間提供

【幸福食間】
官方網站:幸福食間
Facebook:幸福食間 | Facebook